logo
test
疫情之下,不必恐慌,中医抗疫,自有良方
发布时间:2020-02-02 13:29:23 共浏览4245次

       当下,正值疫情传播蔓延之时,防控形势严峻,作为祖国传统中医,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新型冠状病毒,中医称之为“疫疬邪气”,明末清初的传染病学大家吴又可《瘟疫论》中论述:“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杂气所感”,此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非无臭”,触之者,多通过口鼻进入体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险,病情险恶,变化多端,传遍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人群中广为流行,所以隋朝大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述:“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此气来之,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从各家论述来看,历朝历代,都发生过大疫,而且,最后都找到了防治的办法!现在医疗技术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较古时不可同日而语,相信我们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战胜这场疫情的。


       古时之法历经时代变迁,大浪淘沙精华留存。依然对我们的中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认为,感染后发不发病,发病是否严重,和两样东西有关,一是感邪的轻重,二是人体正气的程度。感邪重,触之即发;感邪不重,但正气不足,触之也发;感邪不重,正气充足,邪不胜正,则不发,或者发者亦可很快痊愈!鉴于以上情形,疫毒已来,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几点就是:第一,科学防控,闭门不出,不与之接触。第二,提升自身正气,增强防御病邪的能力!

      

       所谓“正气”,就是人体的主动防御病邪的能力,是护固之气!通俗的来说,可以认为是“阳气”,五脏六腑皆有阴阳,阳气表现的就是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阳气足,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卫气充盈,则正气旺盛。阳气亏,则脏腑功能低下,气血亏虚,正气衰弱!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本次疫情的易感人群和死亡病历来看,大部分都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以看出,阳气、正气对疾病防御的重要性!

       

       然而在我国,30---60岁人群,由于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起居无常、情志不调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现脏腑功能失调,人体机能下降等一系列阳气不足的表现,即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所以提升自身阳气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尤为重要,提升阳气,就是提高五脏六腑的活力,提升自身的抗病能力!但是一味服用大量的壮阳药物是不可取的,《黄帝内经》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盲目的补阳往往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还会适得其反!本人跟随明末清初扶阳大家郑钦安第四代传人四川名医卢崇汉学得一方,可微微鼓动少火,轻轻扶助阳气!可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拟方如下:黄芪30防风9白术12桂枝15生姜30茯苓15石菖蒲20砂仁6苍术15桔梗10甘草10板蓝根15淫羊藿15,八岁以下儿童减半。

         

       全方一则护固卫气,二则鼓动少火生气,三则温化湿浊之气,四则兼清肺之燥火!平常服之,可提升自身阳气,清除阴霾之浊气,增强免疫力,老少皆宜!但是,当下疫情严峻,首要还是要科学的防护,避免接触疫毒才是!


朱志华.jpg



      朱志华,  中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空港院区 业务副院长,国际中医药适宜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师从岭南医学门派,  拜读于全国名老中医、八桂名医方显明教授门下,先后跟随全国百名优秀中医邱健行教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清海教授学习,并追随四川名家、火神派第四代传人卢崇汉学习。在中医药调理人体健康及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前列腺炎、肝硬化、顽固性咳嗽、皮肤病、失眠、月经不调等常见病多发病方面,有较深入研究。 


来源:朱志华 分享至: